350vip葡亰集团

首页  >  环境与生态论坛  >  正文

防沙治沙 久久为功

2021-04-01 14:44:16


近日,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北京等12省区市出现明显的沙尘天气,能见度在1公里左右,局地不足300米。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北京市大部分地区PM10浓度超过2000微克每立方米,海淀四季青站达3572微克每立方米。

这次近十年以来最强的沙尘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解决全球生态和气候问题,既需要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世界共享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张雪: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沙尘暴应从其根源下手,采取合理措施,推进植树造林,因地制宜。

曾皓: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张怡茗:资料显示,我国沙尘暴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早在13世纪的元代,北京就有沙尘暴的记录。明清至民国,沙尘暴继续发展。北京沙尘在上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年均沙尘日数近70天,其中满足沙尘暴级别的天数达5天。“沙尘暴是一种气象灾害,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人类不能在短期内消灭沙尘暴,但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改善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缓解其危害。”

石晓庆: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把防治沙尘暴的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沙尘暴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为大风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导致严重风蚀的结果。我国传统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对土壤多次耕翻、耙耱,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土壤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根源。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

刘倩如:沙尘暴不可能通过人为治理,彻底消失。原因在于:一来,大风和大气层结状态不稳定,是大气运动的正常现象,不能以人力消灭。二来,作为沙源地的沙漠同样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治沙为要义。治沙并不是“消灭”沙漠,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三个条件都不能消除,根除沙尘暴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齐梦瑶:沙尘天气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环境和人来说有利有弊,以现在的科学认知,总体看是弊大于利。弊主要是沙尘污染空气、伤害人和动物健康;沙尘暴狂风和低能见度易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等气象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有研究者认为,沙尘也有诸如缓解酸雨、有助海洋生物生长等益处,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只是利的量级远远低于弊,或不在同一个时间尺度上。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确实能减少和缓解沙尘暴天气,但幻想消灭沙尘暴这种自然现象,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相反,正确认识沙尘天气发生的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减少损失,打“有准备之仗”,才是我们面对沙尘的正确态度。

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在尊重科学、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

治沙防沙,还需久久为功。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当前,荒漠化防治已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倍加努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现实和未来赋予当代人的使命。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人民谋幸福安康。




1433寝室来稿


   


向上
向下